阿里文学 > 北宋中华 > 十七 西夏之行

十七 西夏之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西北与周边的联系不断加强。\www、qb5.c0M\同年夏天,刘通前往西夏,同行的有邓肃、钱松等人。在西夏使者的引领下,来到西夏的首府兴庆。兴庆府是后世的宁夏银川,这里地处宁夏平原,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南有六盘山,矿产资源丰富,宁夏平原适宜灌溉种植。兴庆是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城中所见多有仿造唐宋的建筑。

    辽、夏的建立,对于促进当时北部、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在契丹、党项族人的带动下,各民族付出辛勤劳动,原来的不毛之地得到了开发。但与此同时,由于各方势均力敌,各国之间你争我夺,也给东方大地带来了无尽的战火。

    西夏国王李乾顺隆重接待刘通一行,牛角呜呜,鼓乐响起。因西夏已向宋国称臣,双方以平礼相见。

    李乾顺说道:“欢迎刘大人光临兴庆,贵客到来,彼国上下甚感欢欣。”

    刘通应道:“阁下盛情,我等荣幸之致。”李乾顺生于1084年,时年36岁。刘通看他样貌,中高身材,步伐沉稳,眼神坚定。

    李乾顺即位时年仅3岁,太后梁氏专政。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军队衰弱,宋军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李乾顺心知肚明,隐忍不发,于1099年16岁那年灭梁氏而亲政。亲政后整顿吏治,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他的治理下,西夏国势转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其外交政策非常灵活,左右逢源。当宋辽日益衰落时,先是联辽侵宋,夺回一些地盘。又在辽国天祚帝向其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国灭辽攻宋,趁机夺取北宋千里之地。他是西夏自景宗以来最有作为的君主。

    要与如此一位人物打交道,需得格外用心。刘通与他一同入城,城中百姓驻足围观。西夏官员先将刘通等人领到驿馆,歇息一日,明日在西夏王宫议事。当日,由嵬名荣光在驿馆接洽,与刘通闲谈叙旧。刘通等人安顿下来后,跟李荣光天南海北随意叙谈。

    入夜,刘通与邓肃等人交谈,众人甚感奇怪,刘大人来到西夏,竟无异国他乡的感触,钱松说道:“我跟西夏人交战多年,年轻时经常出入西夏之地,至今仍然感觉生疏。大人初到西夏,似乎身在大宋,一无陌生形状,大丈夫志在四方,非我等所能及。”

    刘通:“辽夏西域大理吐蕃,以及我中原大众,各民族在东方大地上繁衍生息,又何需分出彼此?”

    翌日,西夏王宫大殿,双方开始商谈国事。东道主李乾顺首先致词:“我谨代表西夏国对制置使大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今天我们在这里商讨合作事宜,相信一定会有个圆满的结果。”

    刘通:“感谢阁下,感谢西夏国的热情相待。宋夏二国打了几十年的战争,无论是宋国还是夏国,都为战争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双方的交流也因此被中断。铸剑为锄终有日,二年前,我们走到了一起,彼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民生大计。二年来,我们在各方面的合作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今后我们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朝臣李占先:“听说刘大人曾经出使辽国,以大人看来,夏与辽有何异同?”

    刘通:“夏辽皆为后起之秀,在草原大漠上浴血拚搏,辛勤劳作,方才取得立足之地,可以说今日的局面来之不易。夏辽地处北方,气候寒凉,干燥少雨,牧场广阔而耕地狭小。此为二国相同之处。所不同者,辽国东有大海之利,南有富庶之区,北有草原之阔,但其立国已久,如今国势日衰,行将不复存在。夏国地处内陆,海洋湿气难至,黄土沙漠所在皆有。然西夏处在河西走廊上,当东西丝绸之路的要冲,人文昌盛,商贸繁荣,且党项立国不满百年,处在衡平时期,而今君民同心,正是有为之时。”

    李乾顺:“孤偿闻中明文武双全,乃世间奇人。”

    刘通:“阁下谬赞了,我一介凡夫,何奇之有。”

    朝臣阿比朵:“刘大人经纶满腹,不知能否为我解二个疑难?”

    刘通:“人非生而知之,足下有何疑问,咱们可以一同探讨。”

    阿比朵:“《列子》中《两小儿辩日》有云: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日初与日中究竟何者为近、何者为远,孔子不能决也,古今多少人为之迷惑。刘大人有所见否?”

    刘通:“日初与日中同样远近。”众人闻之讶然。

    阿比朵:“何以见得?”

    刘通:“太阳是个星球,大地亦是星球,大地绕着太阳以椭圆形的轨道运转,一年四季之中,大地离太阳的位置不同,远近有所不同。但同一天中,二个天体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此言一出,更是撼人心魄。

    阿比朵:“大地怎么会是星球呢,实在难以理喻。就算如此,为何太阳初出时为大而日中见小?”

    刘通:“旭日初升,周围空间狭小,因此凸现其大;日至中午,天空开阔,因此凸现其小,此为人们的视觉错觉。”

    阿比朵:“错觉之说,似乎有些费解。”

    刘通:“咱们可以当场做个试验来说明错觉现象。”众人听说要做试验,都感兴趣。

    随后让人取来二个同一型号的杯子,一个放在若干大杯子当中,一个放在若干小杯子当中,刘通指着中间二个杯子说道:“大家请看,这二个杯子同样大小,因为放在不同大小的杯子之中,就显得不一样大。小杯堆里的那个杯子看起来要比大杯堆里的那个大,其实它们一样大,这就是人们的错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错觉试验,让人们开了眼界,有人开始琢磨起大地星球说,也有人打算再找刘通切磋的。

    刘通续道:“早晨凉冷而中午炎热,这个道理不言自明。早晨太阳刚出,热气不多;中午太阳照射已久,因此炎热,并不是因为中午的太阳离我们更近。”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不难理解。

    阿比朵:“刘大人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还想讨教一个问题,可否?”他刚才是想为难刘通,口气有些激昂,这会是真心请教,语气和缓。

    刘通:“但我所知,无有不愿。”

    阿比朵:“我西夏地势高耸,而宋国地势低平,时人莫之能解。《山海经》有云: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山海经》所述,一些实有其事,另一些貌似荒诞,似乎出于编造。《山海经》更象中原上古神话,实情为何,吾深感疑惑,大人可知其中缘故?”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她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地图的解说。刘通后世曾经看过一些介绍《山海经》的文章,其中一些富有传奇意味。

    刘通稍停一会,整理一下思路。后世科学发达,要尽解《山海经》尚且不易,何况要对古人解说。唯有古今结合,或能剖析一二。众人见刘通作思考状,都在等着他的解答。

    刘通说道:“《山海经》古称《山海图》,从名称上来看,应该有图,而今不存。从全书来看,无疑是天下地形图。《山海经》乃上古奇书,三言两语难以说清,要是大家有兴,不如找个地方座谈,我将胸中所学献与诸位,顺便就证于天下智者。”

    西夏素来仰慕中原文明,《山海经》一书迷倒古今多少智士,而今听得刘通愿意解析,正是难得的良机,焉能错过。崇宗帝当即下旨,摆驾天文馆,请宋国使者弘扬中原文化。

    来到天文馆,刘通让人准备了二个圆球,暂作地球仪和太阳仪使用。准备就绪,待众人坐好,刘通举起稍大的球说道:“我们假设这个是太阳。”又举起另一个较小的球说道:“再假设这个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接着演示地球自转、公转,解释何为黄道、何为赤道,以及黄道与赤道存在交角。

    西夏的朝臣之中不乏才智之士,天文馆更是专攻天文的场所,刘通所展示的大部分为新理论,人人凝神倾听。邓肃出自太学,对《山海经》也有涉猎,对刘通将会如何阐释该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刘通续道:“大家刚才看到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以倾斜的角度围绕太阳公转,其南北二极的极点是有偏离的,这就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由来。”

    众人一时不甚明了,刘通再作进一步的解析:地球斜着身子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西向东自转,其内核与外壳的速度是不同的,地球表面的物体会向西漂移,有的移动得快一些,有的移动得慢一些,快的遇到慢的就挤在了一起,这就是天高西北的原因。而东南的地壳向西飘去,因此地陷东南。

    其实还有板块漂移说,此说与地极偏离说、地球自转说的结合,才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完整的解释。估计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板块漂移理论,只好忽略不谈。

    刘通继续阐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提出是三皇五帝时代,而这种地势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为何到了三皇五帝时期才提到呢?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刘通又将带给大家什么惊世之见呢?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