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试种番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蒙古林丹汗在大同掠夺了不少粮食和人口,山西巡抚上奏请求恢复对蒙古右翼的“市赏”,让林丹汗撤兵。
面对林丹汗的无理要求,朱明最后不得不答应了。
同时,杨嗣昌在张家口等地,抓住了山西八大晋商的走私盐铁的证据,配合锦衣卫对罪魁祸首实施了抓捕,并押解进京。
除掉了八大晋商的首领人物,贸易法令的推行,要比朱明想象的更加容易。
几个月下来,全国各地街道上的商号全部做了登记,领取了营业执照。
崇祯元年的腊月,寒冷的冬天到了。
北方地区,今年比去年更冷,东北地区最冷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传说有一人上茅房,因为蹲坑太久,屁股上结了冰,和地面连在了一起,用热水才解救出来。
“御犬房”里,热烘烘的炉子燃烧着,十月趴在自己的窝里懒散的打盹。
朱明读着山海关上奏的数万难民入关的奏折,虽在深宫,朱明亦能感受到冬天的严寒,与北方百姓们的饥苦。
王恩生慢慢地研着墨水,递给朱明一支狼毫。
朱明摆摆手,示意王恩生代写。
两个人没事的时候,一个冬天就窝在御犬房里练字。
让朱明生气嫉妒的是,王恩生写的比他快,毛笔字也比他好看。
看来,学习也是靠天赋的。
王恩生提笔写了一份圣旨,吹了吹未干的墨迹,摆到桌子上晾干,然后转身回来说道:“陕西又要减免田赋,还需要从别地赈灾拨粮,当地谷仓里若是没有存粮,长此以往,终究不是办法。”
朱明揉了揉太阳穴:“今年的收成实在太过糟糕,尤其是陕西,小麦亩产不足百斤,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百姓连吃的粮食都没有。”
“昨日高公公来信了,说已经在福建找到了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也找到了种植番薯的田地。这些年在陈经纶的推广下,番薯在福建广泛种植了起来,同时因其产量远高于其他谷物,当地传言‘一亩数十石,胜种谷物二十倍’的说法。”
王恩生将一封书信拿了过来。
朱明展开,上面是几行歪歪扭扭的毛笔字,比朱明写的要难看的多,这让朱明十分欣慰:“听说高伴伴读过私塾,熟知兵法,虽不知真假,但他的字写的却是真丑。”
“可能传言都是错的吧。”王恩生心中十分疑惑,前些日子,高起潜曾经给他写过一封私信,用的不是毛笔,像是用细树枝蘸着墨水写的,字体十分漂亮,而且还给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让徐光启徐大人推广种植番薯。
朱明拿着书信,越看越高兴:“高伴伴已经搜集了十辆马车的番薯,正运往京师。他建议朕明年开春,先在皇庄京郊的田地里试种,如果成功,再进行推广。”
王恩生道:“这种农耕的事情,还需有经验的人操作才行。”
朱明点点头:“没错,朕想到了一个人。”
他和王恩生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徐光启。”
……
十几天后,十辆马车的番薯在几十名护卫的押送下,终于抵达京城。
高奇千托着一个木盒,急匆匆地走进皇宫。
朱明打开木盒,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番薯。
番薯有巴掌大小,自然比不上后世施肥培育的红薯,看起来瘦瘦弱弱的。
木盒之中,除了一个番薯之外,还有陈经纶亲自书写的一本番薯种植经验。
朱明立即派人征用了一处四合院,工匠、把式们按照皇上的意思,在四合院的周围搭建了一个棚子,里面再挖掘出几条通烟的火道,通过在外面烧火,形成了一个温室。
并且,朱明还征用了皇庄京郊总计一千亩的田地,准备作为来年的番薯试种田。
崇祯皇帝一个冬天都没有上过早朝,整日待在御犬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完全是一副不务正业的做派,这件事情,自然引起了百官的议论。
听闻皇帝如此懒政,一心为民的徐光启心急如焚,连上奏折,却一直杳无音讯。
……
崇祯元年腊月十六。
徐光启忽然接到宫内太监的传话,皇上要召见他。
徐光启立即马不停蹄赶往御犬房。
一进暖房,只见崇祯正在炭火炉的旁边取暖,王公公拿着一个火钳夹着一块木炭往火炉里放。
徐光启立刻下跪叩拜:“臣徐光启叩见皇上。”
朱明摆手让他起来,笑道:“徐大人天天想要见朕,可是有什么大事启奏?”
徐光启早已经迫不及待,如倒豆子一般,直接开门见山道:“臣斗胆谏言,皇上乃一国之君,应时时刻刻想着国家安危,记挂天下苍生,怎可长时不上朝,似这等荒诞的犬房,岂不是和武宗皇帝的豹房一样!”
提及先帝武宗皇帝,本就是大不敬,何况说的还是正德皇帝养豹子荒废政务之事。
徐光启的一番话憋在心里许久,今天总算说了出来。
来之前,他已经做好了豁出去的心里准备。
听他这样说,朱明并没有生气,相反看起来十分高兴:“徐爱卿,坐下说话。”
看见皇上正拿着一本书观看,此书正是还未编辑未完的《农政全书》。
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
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
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
崇祯继位后,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
不知皇上如何得知,此时拿到了自己的编制手稿。
徐光启刚毅正直的脸庞稍稍缓和,不知道皇上看自己的农书是什么意思?
朱明合上《农政全书》,示意王恩生拿出一个木盒,道:“徐卿,朕对你的农业知识非常敬佩,如今天下灾害严重,唯有此物或可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徐光启接过木盒,打开见是一个番薯,恍然大悟。
朱明又道:“明年开春,朕决定推广种植番薯,徐卿对此物有过种植经验,朕将此事交给徐卿处理,如何?”
一番话说的徐光启一愣,随后,下跪道:“臣定不会辜负皇上重托!”
……
随后的日子,朱明除了待在御犬房,就是往后宫跑。
日子过得还算逍遥,逃走的计划一拖再拖。
一转眼,到了崇祯二年的三月份。
调查取证一年多的魏党“逆案”,终于全部落实,除了魏中闲因皇帝开恩赦免之外,入案者254人,分别按照律法进行了判决惩处。
蒙古林丹汗在大同掠夺了不少粮食和人口,山西巡抚上奏请求恢复对蒙古右翼的“市赏”,让林丹汗撤兵。
面对林丹汗的无理要求,朱明最后不得不答应了。
同时,杨嗣昌在张家口等地,抓住了山西八大晋商的走私盐铁的证据,配合锦衣卫对罪魁祸首实施了抓捕,并押解进京。
除掉了八大晋商的首领人物,贸易法令的推行,要比朱明想象的更加容易。
几个月下来,全国各地街道上的商号全部做了登记,领取了营业执照。
崇祯元年的腊月,寒冷的冬天到了。
北方地区,今年比去年更冷,东北地区最冷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传说有一人上茅房,因为蹲坑太久,屁股上结了冰,和地面连在了一起,用热水才解救出来。
“御犬房”里,热烘烘的炉子燃烧着,十月趴在自己的窝里懒散的打盹。
朱明读着山海关上奏的数万难民入关的奏折,虽在深宫,朱明亦能感受到冬天的严寒,与北方百姓们的饥苦。
王恩生慢慢地研着墨水,递给朱明一支狼毫。
朱明摆摆手,示意王恩生代写。
两个人没事的时候,一个冬天就窝在御犬房里练字。
让朱明生气嫉妒的是,王恩生写的比他快,毛笔字也比他好看。
看来,学习也是靠天赋的。
王恩生提笔写了一份圣旨,吹了吹未干的墨迹,摆到桌子上晾干,然后转身回来说道:“陕西又要减免田赋,还需要从别地赈灾拨粮,当地谷仓里若是没有存粮,长此以往,终究不是办法。”
朱明揉了揉太阳穴:“今年的收成实在太过糟糕,尤其是陕西,小麦亩产不足百斤,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百姓连吃的粮食都没有。”
“昨日高公公来信了,说已经在福建找到了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也找到了种植番薯的田地。这些年在陈经纶的推广下,番薯在福建广泛种植了起来,同时因其产量远高于其他谷物,当地传言‘一亩数十石,胜种谷物二十倍’的说法。”
王恩生将一封书信拿了过来。
朱明展开,上面是几行歪歪扭扭的毛笔字,比朱明写的要难看的多,这让朱明十分欣慰:“听说高伴伴读过私塾,熟知兵法,虽不知真假,但他的字写的却是真丑。”
“可能传言都是错的吧。”王恩生心中十分疑惑,前些日子,高起潜曾经给他写过一封私信,用的不是毛笔,像是用细树枝蘸着墨水写的,字体十分漂亮,而且还给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让徐光启徐大人推广种植番薯。
朱明拿着书信,越看越高兴:“高伴伴已经搜集了十辆马车的番薯,正运往京师。他建议朕明年开春,先在皇庄京郊的田地里试种,如果成功,再进行推广。”
王恩生道:“这种农耕的事情,还需有经验的人操作才行。”
朱明点点头:“没错,朕想到了一个人。”
他和王恩生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徐光启。”
……
十几天后,十辆马车的番薯在几十名护卫的押送下,终于抵达京城。
高奇千托着一个木盒,急匆匆地走进皇宫。
朱明打开木盒,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番薯。
番薯有巴掌大小,自然比不上后世施肥培育的红薯,看起来瘦瘦弱弱的。
木盒之中,除了一个番薯之外,还有陈经纶亲自书写的一本番薯种植经验。
朱明立即派人征用了一处四合院,工匠、把式们按照皇上的意思,在四合院的周围搭建了一个棚子,里面再挖掘出几条通烟的火道,通过在外面烧火,形成了一个温室。
并且,朱明还征用了皇庄京郊总计一千亩的田地,准备作为来年的番薯试种田。
崇祯皇帝一个冬天都没有上过早朝,整日待在御犬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完全是一副不务正业的做派,这件事情,自然引起了百官的议论。
听闻皇帝如此懒政,一心为民的徐光启心急如焚,连上奏折,却一直杳无音讯。
……
崇祯元年腊月十六。
徐光启忽然接到宫内太监的传话,皇上要召见他。
徐光启立即马不停蹄赶往御犬房。
一进暖房,只见崇祯正在炭火炉的旁边取暖,王公公拿着一个火钳夹着一块木炭往火炉里放。
徐光启立刻下跪叩拜:“臣徐光启叩见皇上。”
朱明摆手让他起来,笑道:“徐大人天天想要见朕,可是有什么大事启奏?”
徐光启早已经迫不及待,如倒豆子一般,直接开门见山道:“臣斗胆谏言,皇上乃一国之君,应时时刻刻想着国家安危,记挂天下苍生,怎可长时不上朝,似这等荒诞的犬房,岂不是和武宗皇帝的豹房一样!”
提及先帝武宗皇帝,本就是大不敬,何况说的还是正德皇帝养豹子荒废政务之事。
徐光启的一番话憋在心里许久,今天总算说了出来。
来之前,他已经做好了豁出去的心里准备。
听他这样说,朱明并没有生气,相反看起来十分高兴:“徐爱卿,坐下说话。”
看见皇上正拿着一本书观看,此书正是还未编辑未完的《农政全书》。
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
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
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
崇祯继位后,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
不知皇上如何得知,此时拿到了自己的编制手稿。
徐光启刚毅正直的脸庞稍稍缓和,不知道皇上看自己的农书是什么意思?
朱明合上《农政全书》,示意王恩生拿出一个木盒,道:“徐卿,朕对你的农业知识非常敬佩,如今天下灾害严重,唯有此物或可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徐光启接过木盒,打开见是一个番薯,恍然大悟。
朱明又道:“明年开春,朕决定推广种植番薯,徐卿对此物有过种植经验,朕将此事交给徐卿处理,如何?”
一番话说的徐光启一愣,随后,下跪道:“臣定不会辜负皇上重托!”
……
随后的日子,朱明除了待在御犬房,就是往后宫跑。
日子过得还算逍遥,逃走的计划一拖再拖。
一转眼,到了崇祯二年的三月份。
调查取证一年多的魏党“逆案”,终于全部落实,除了魏中闲因皇帝开恩赦免之外,入案者254人,分别按照律法进行了判决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