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红楼之诗剑双绝 > 第十九章 林姑父收徒弟

第十九章 林姑父收徒弟

作者:我不会接化发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路晓行夜宿,几天后薛蟠就到了扬州城。他找到了林如海府上,投上拜帖,说金陵薛家家主薛蟠前来拜访巡盐御史林老爷,并带来了京城林家千金的消息。

    不一会儿,有个管家就出来引薛蟠进了林府,说老爷本是在家养病不见外客,听到有姑娘的消息,才换上衣服在书房相候。

    薛蟠见这管家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心中便对这林家高看了一眼。

    前世有人说,林家几代列侯,林如海又占了个巡盐御史的肥缺,攒下了两三百万两银子,可惜被贾家贪去修大观园了。薛蟠一开始还觉有理,但他深入研究一番后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

    首先,林家祖上虽是几代列侯,但论家世是不如贾家、史家这些勋贵的。纵是治家有方留下些遗产,也就是几万或十几万两银子,不会再多。

    若说林如海贪污能贪几百万两,薛蟠却是一万个不信。先不说林如海是不是贪官,就算他想贪,也没这个能力。

    须知清朝康雍乾三代的国库也就几千万两,林如海一个小小的巡盐御史,真能贪十分之一个国库?清朝乾隆年间的贪污大案两淮盐引案,几十年间几任盐政、下属官员、商人相互勾结,才总共贪了一千万两。

    当时皇贵妃的亲弟弟高恒,任盐政十年,最后被查出贪污了十三万两,惹得乾隆震怒,将他判处死刑。论官位和背景,高恒都比林如海强得多。他都只能贪十三万两,那林如海又凭什么贪几百万两呢?

    何况薛蟠认为,林如海并不是高恒那种大贪官。从他给贾雨村谋官可以看出他并不迂腐,是个有能力的,正常的官场交际他应该不会排斥。但真要说他是个和珅一流的国贼禄蠹,未免有点瞧不起他的道德操守了。

    原著中的林家,论钱财用度显然是不如贾家的,从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吃惊于贾府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就能看出来。

    当然,林家再怎么没钱,林如海再怎么两袖清风,至少贾敏的几万两嫁妆肯定是有的。这些银子在林如海死后,显然应该由林黛玉继承,应该是被贾琏一起带回了贾家。至于说林黛玉为什么在贾家过得不如意,吃点燕窝都要看别人脸色,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不过薛蟠认为,虽然在钱财上不如贾家,但林家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是在贾家之上的,这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就能看出来。

    林如海给林黛玉请的教师可是贾雨村。虽然这人人品不咋样,但总归是货真价实的进士。能随随便便请一个进士来当家庭教师,可见林如海在学界、官场上的人脉。林如海自己是探花,又得皇帝信任,前途不可限量。他若有儿子,必定能将其培养为下一个科举英才,进而成为他事业上的接班人。

    反观贾家,学堂里的教师是贾代儒、贾瑞一流的歪瓜裂枣,在那个学堂里根本就学不到东西。是贾家不重视教育吗?可能是,但也可能是偌大的贾家真就找不到一个靠谱的族学教师。不管什么原因,反正结果就是贾家所有男丁,包括贾宝玉、贾环、贾兰等直系,都在跟着一帮歪瓜裂枣进学,这要是能科举成功,简直不可思议。

    原著里,贾家最后应该只有一个贾兰算是科举精英,但那主要是因为他妈李纨教得好,跟贾家学堂毫无关系。至于贾宝玉等人,就算有心科举,也会被贾家学堂耽误。

    总的来说,林家是上升期的文官家庭,而贾家是正在没落的勋贵家庭。若让薛蟠在这两家中选择穿越地点,他肯定会选择林家。

    闲话少说,薛蟠跟着管家到了书房。那林如海还挺热情,在门口等着,一见薛蟠,口称“贤侄”,就将薛蟠迎进了门。

    薛蟠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见过林姑父。”

    “姑父?”林如海似乎有些疑惑,随后恍然:“你是随着我那侄子贾宝玉喊的吧。也好,咱们两家说起来也算亲戚。今日我见贤侄一表人才,薛家真是后继有人,不错不错。”

    薛蟠心想这话他也不好接。难道说你们林家也后继有人?后继倒是有个林黛玉,不过她是个姑娘,将来要嫁人的,林家大约的确是要绝后了。

    他只得岔开话题:“姑父谬赞了。小侄这里带来了林妹妹的书信,请姑父一观。”说着,就递上了信。

    林如海接过,当场拆开就看了起来。

    当初在京城,林黛玉写完信后,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直接把信递给了薛蟠,说是要让蟠哥哥看看写的对不对。所以薛蟠早就知道信里的内容。

    信里,林黛玉先向林如海报了平安,关心了一番林如海的身体。之后她隐隐透露出她在贾府其实过得并不如意,幸而拜了薛老娘当干娘,并结识了薛家三兄妹,自己颇得他们关照。她写道她的病经薛宝琴用内功调养后,已是好多了,想必不久即可痊愈。这位薛蟠哥哥的内功比薛宝琴强十倍,她因此求薛蟠哥哥到姑苏来,接爹爹回京城养病几月,她也正好可以与爹爹同享天伦之乐。

    林如海看完信,对薛蟠笑道:“这么说,玉儿是请你来给我当一回大夫了?”

    薛蟠道:“不敢。小侄我其实不通医理,药石上的事我一点不懂。只是我会点内功,善于调养身体。林妹妹说姑父只是身子有些不足,不是什么病,才托我来调养调养。若真是生病,还是要请正经大夫为是。”

    林如海叹道:“贤侄这么大老远赶过来,我承你情。不过我这病自小就有,看了多少大夫也没见好转。贤侄尽力就好,治得好治不好,那都是我的命。”

    薛蟠道:“那姑父是答应同我一起去京城了?”

    “我身子虽是不好,离走不动路还早着呢。”林如海笑道,“我也几年没见玉儿了。趁现在还走的动路,多见几面也是好的。”

    “姑父吉人天相,定能长命百岁。”薛蟠道,“进京也不必急于一时,不如我就在姑父府上住几日,也给姑父调养调养身子。过几日等姑父安排齐全了,咱们再一起上京,您看怎样?”

    “正该如此。”林如海又笑道。说完,他就招呼管家,给薛蟠安排房舍。

    薛蟠就此在林府住下,几日间用内功为林如海调养身体。这内功传递须肌肤相触,中间不能有衣物相隔。所以一般是由林如海脱下上衣趴在床上,而薛蟠在旁坐着用手沿背部经脉方向抚动。也难怪林黛玉不愿让薛宝琴来给林如海治病,在这个年代的男女之防下,做这种动作确实不妥。

    薛蟠给林如海调养身子时,林如海也不摆架子,跟薛蟠天南海北的闲聊。几天的交流下来,薛蟠只觉这林如海虽是科举出身,却一点不似死读书的老夫子,而是思维敏捷,通晓世情。薛蟠也算两世为人,论眼界见识当然远强于林如海,但他跟林如海交流时竟没太感觉到双方观念上的差距。

    应该说,双方在某些事上观念确实有些不同,但林如海并没有向薛蟠强加他的观念,而是随和地跟薛蟠交换意见,求同存异。薛蟠觉得他在跟林如海聊天时,就跟与两位妹妹宝钗、宝琴聊天时一般,自由且舒适。

    上京前最后一天,林如海完成了当日的调养,穿上衣服后,对薛蟠道:“我跟贤侄聊了这几天,收获颇多。我看贤侄虽未正经读过书,见识却是不凡,加上才思敏捷,若拜得一位名师学习这科举之道,必能有所成就。”

    薛蟠知道,林如海这几天跟他相谈甚欢,已是有了收徒之意。但他还是恭敬对林如海道:“小侄谢过姑父栽培。只是小侄醉心武学,无意于仕途,恐怕不能分心去读书科举了。”

    林如海听了也不恼,笑道:“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这武学也是一门大道,着实神奇,这几天我的身子竟是感觉好多了,这都赖贤侄之力。姑父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玉儿在信里说,你们薛家有事需我相助,何不说来?”

    薛蟠笑道:“瞒不过姑父。我们薛家最近打听到,有一伙妖人想要谋害当今圣上,事情就在这几个月间。我们希望姑父养好病后,能面奏圣上,并带上我们薛家给圣上的献礼。”

    “真有此事?”林如海道,“我得圣上信重,若有危及圣上之事,自当如实禀报。帮薛家带份礼物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姑父想知道这是什么礼物,贤侄要如此郑重?”

    “也不是什么。”薛蟠笑道,“就是二十万两银子。”

    林如海听后一惊,旋即笑道:“你们是打定主意要站队了啊。好,圣上虽不缺钱,但二十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圣上必会龙颜大悦,我林如海也就沾了你们的光喽。”

    他又道:“贤侄还有什么要姑父做的事,我若能做到的,一定照办。”

    薛蟠笑道:“那小侄就斗胆再提个请求。我那堂妹薛宝琴跟林妹妹玩得最好,她有一嫡亲哥哥,名唤薛蝌,是块读书进学的料。小侄斗胆,请林姑父身体大好后,能看看我这堂弟。若是还可就收他做弟子,日后您的事业也后继有人不是?”

    “也不是不行。”林如海笑道,“只是当我林如海的弟子也不容易,须得入了我的眼。贤侄也不必担心,只要你那堂弟有你一半的才思见识,我就收他为弟子,如何?”

    “姑父莫要这么说了,小侄惭愧。”薛蟠道,“我那蝌兄弟为人最是沉稳,才智也胜过我,天生就是来读书科举的,姑父一见便知。”

    “那等咱们从京城回来,贤侄就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如何?”

    “多谢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