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一代霸主齐桓公 > 第44章 管仲拜相

第44章 管仲拜相

作者:吃灰的咸鱼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个消息传进宫里,侍者去向齐桓公报告时,鲍叔牙正好也和齐桓公在一起,侍者施礼奏道:“禀君上,城门将军来报说,隰朋、管仲、高溪和王子城父,他们已到临淄南大门外候旨觐见。”齐桓公一听他们都回来了,心里甚是高兴。

    而鲍叔牙听到,管仲已经来到南大门外,他喜出望外,激动得眼里都流出了眼泪,竟忘记了君臣之礼,竟然拉住齐桓公一只胳膊,兴奋地说:“君上,管仲回来了,管仲回来了,咱们一起去迎接管仲吧。”

    齐桓公也没有介意,君臣二位手拉手向外走去。在一边的宫内侍者们,看见鲍叔牙‘胆大包天’地抓着君上的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惊呆的眼睛看着他,但谁也不敢说什么。

    鲍叔牙看到侍者们,用异常的眼光看着自己,觉得很奇怪。瞬间,他猛然醒悟,赶紧松开齐桓公的手,慌忙跪在齐桓公面前,施礼道歉地连声说:“臣一时失态,有失君臣之礼,臣该死,臣该死……”

    齐桓公看着俯首跪拜在地的鲍叔牙,连声赔礼自愧不已,就若无其事地笑着向前扶起他,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

    临淄南门外,齐桓公一行人马车辆,刚一出城门,一位侍者高声喊道:“君上驾到~”随着这一声的高喊,齐桓公乘车来到了前面。阵容隆重的礼乐队,在齐桓公的两边一字排开,瞬间奏起了隆重而悦耳的乐曲,这少有的场面,真令人感动!

    这边隰朋等人一听君上驾到,都急忙从车上下来,来到齐桓公的车前,隰朋、管仲、高溪、王子城父以及全体将士,两手抱拳跪拜在地,施礼说道:“臣(草民)等参见君上。”

    “各位大夫,各位将士请起,这一路辛苦大家了。”齐桓公一边做了个让大家快起的手势,一边说着从车上下来,走到管仲面前。

    隰朋等人施礼说:“臣等多谢君上!”

    齐桓公微笑着拉起管仲的手,说:“管仲师傅,一路上让你受惊了,也让你受罪了。”

    “草民管仲多谢君上的关心与厚爱,再谢君上胸怀宽大不报一箭之仇。”一边说着,管仲再次跪拜在齐桓公面前。

    齐桓公再度两手扶起管仲,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说:“古人云‘不打不相识’嘛。”

    鲍叔牙过来施着礼,想缓和一下他们二人的尴尬场面,微笑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大家能走到一块就是上天给于的缘分,这不,山南海北,隔着千山万水,东一个西一个的又到了一起嘛。”说完,在场的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这真是应了一句民谚‘一笑泯恩仇’。

    在大家的笑声中,齐桓公亲切地拉着管仲的手,上了自己的车。礼乐队在前面继续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齐桓公这一行人,像得胜凯旋归来军队似的,一路高歌,满怀喜悦的向宫内走去。

    齐桓公不但不杀射自己一箭的管仲,还把他从千里迢迢的鲁国请回来,并隆重地亲自迎接他,这个事情一下子轰动了临淄城,齐桓公不计前嫌,宽怀大量,爱惜人才、礼贤下士的美名也慢慢地传播开来。

    齐桓公热情、隆重地为管仲接风洗尘,在宫内如同庆祝重大节日似的,到处披红挂彩,喜气洋洋,大摆筵席,文武百官共聚一堂,杯来盏去,一声声地都在祝贺管仲的到来……

    宫内点上了红灯笼,外面一片漆黑,不知不觉中,太阳早已落山。大臣们一个个酒足饭饱,有几位头重脚轻,实在无法走路。一向乐观的齐桓公,今天也是格外地高兴,嘴里唱着自编的小曲:“天天一壶酒,不醉白花钱……”宴后,他下旨侍者,送喝醉了酒的大臣们回府。

    大臣们一个个离去了,齐桓公与管仲兴致未尽,君臣二人也少有点酒意,齐桓公招着手,要留下管仲在宫里休息,秉烛夜谈。二人带着酒兴,毫无顾虑,敞开语言,你一句,我一句,像离别多年老朋友似的……

    齐桓公说道:“管仲师傅,今晚你我君臣二人,坦诚相见,亲如一人,君臣之礼就免去了,下面有几个问题,寡人想听听管仲师傅的高见。”

    “草民管仲禀君上,君臣之礼是国之本,不可免也。为国家,为君上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是臣子的本分,请君上指点。”管仲依然施着礼,尊重地说。

    齐桓公问着说道:“管仲师傅,如何能使我们齐国,快速地强大富裕起来?”

    “禀君上,以草民管仲愚见,想解决这个问题,把齐国变为国强民富,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管仲两手施着礼答道。

    齐桓公不明白管仲说的意思,疑惑地问道:“管仲师傅,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啊?这个条件容易不容易做到呢?”

    “禀君上,这个条件,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它即要求君上,要具有称霸的雄心壮志,又要具有宽大的胸怀。”

    齐桓公听了管仲这几句话,感到有点意思,也有点道理,就接着问道:“啊,管仲师傅,有劳你再讲的细致一些。”

    “禀君上,君上如只想把齐国治理好,没有称霸的雄心壮志,就不会放眼四方,而画地为牢,也就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交流、相比与竞争,从而进一步就会形成,自给、自足、自满,自负的消极思想,随之而来的固步自封,在不知不觉中变为了现实,它就会挡住自己前进的步伐。下一个意思是说,古人云‘大山不拒绝微小的石头,才成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才成大海’。所以说,君上要有常人所没有的宽大胸怀,只有这样,齐国才会给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使他们如鱼得水,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智与才华,从而也使他们为齐国的发展与壮大,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力量。”管仲说。

    齐桓公一边听着,一边不停地点着头,他又好像在给管仲开玩笑似的问:“管仲师傅,寡人养成了三个坏习惯:打猎;贪色;懒政,这还可以不可以成就霸业呢?”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或弱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那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了这些错误或弱点。君上若有那些爱好和习惯,就尽情地去享受吧!国家政事由草民管仲等代办即可。”管仲爽快的答道。

    齐桓公又问道:“管仲师傅,从古到今,历朝历代,不管张王李赵,是谁的天下,都不乏有贫苦民众起事造反,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国家兵力不强大?或者说国家镇压的手段不够强硬呢?能避免了吗?”

    “禀君上,草民管仲认为,常言说的两句话,分别是‘民以食为天’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两句千年不变的老话,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民众人人天天需要吃饭,需要穿衣取暖。我们就顺着他们的需求、心愿,给于民众一日三餐,给于他们温暖。民众人人,或大或小都有私心、贪心,我们仍然顺着他们的心愿,让民众做些有利可图的事情,他们的私心、贪心,得到一定满足,自然就会安居乐业。把起事谋反,制造事端,都丢到了九霄云外,风平浪静了,水自然就能载舟,也不会覆舟了。君上的国家,君上的天下,除了太平还是太平。”管仲答。

    齐桓公听管仲说的句句有道理,越听越想听,正像一句古语所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从管仲的话中,领会了许多道理,君臣二人,你问我答,你一言,我一语,敞开的思想,敞开的语言,他们不像是你尊我卑的君臣,倒像是一对老故交,老友人在谈心……

    ……

    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他们君臣二人,还没有谈够,似乎还有许多话题,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侍者把灯油续了一遍又一遍,看着他两个人的嘴,还在继续地说着……

    外面传来一阵打更声。齐桓公伸了伸腰,向外看了一眼笑着说:“都三更天了,不要把管仲师傅饿坏了,你喜欢吃点什么啊?”

    “臣多谢君上关心!什么都可以,随便吃一点即可。”管仲答道。

    “红烧山鸡、东海群鱼汤(多种鱼儿)、三鲜大红虾、宫廷玉酒一杯……”齐桓公吩咐侍者曰。

    “臣,多谢君上关心与惦记。”

    “……”君臣又一阵哈哈大笑。

    ……

    齐桓公请来了管仲,在宫内大谈了三天三夜,从小事民众生活中的一针一线,说到国家大政方针,说到国家军队的建设与管理,再说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等等。齐桓公得到管仲,高兴的如获至宝,换句话说,管仲使齐桓公佩服的心服口服。齐桓公经管仲这一点醒,认识到齐国当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也预料出变法以后会有相当大的好处,或者说能给齐国,能给广大民众,带来丰富的物质与巨大的利益。齐桓公从管仲的谈话中,深刻地了解到管仲的才智,对他不再持怀疑或不信任的想法。于是,齐桓公做出了兑现鲍叔牙的承诺,也是心甘情愿地拜管仲为相。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六百八十五年)二月十五日,管仲正式被齐桓公拜相,这一年管仲才三十八九岁。